大家今天跟大家聊聊我前阵子搞的一个小项目,暂且叫它“环太平洋三胞胎”,听起来是不是挺唬人的?就是用手头现有的资源,搭了个简易的分布式服务,模拟了一下多节点协同工作的场景。
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,就是想把几台吃灰的旧电脑利用起来。我这人闲不住,总想着折腾点家里正好有三台配置不太高的老电脑,想着能不能搞点有意思的事情。
说干就干!我先给这三台电脑都装上了 Linux 系统,Ubuntu Server 肯定是首选,轻量级,方便管理。装系统的过程就不细说了,反正就是下载镜像,制作启动盘,然后一路下一步。
我开始考虑用什么技术来实现分布式。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有几个选择:Kubernetes、Docker Swarm,还有一些更轻量级的方案,比如Consul、Etcd 之类的。考虑到我的需求比较简单,而且这几台电脑的配置也不高,最终选择了 Docker Compose。 Docker Compose 上手快,资源占用也小,非常适合我这种小打小闹的场景。
然后我就开始编写 `*` 文件。这个文件是 Docker Compose 的核心,它定义了你的服务,以及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。我决定用 Python 写三个简单的服务,分别模拟不同的角色。
第一个服务,叫“指挥中心”,负责接收请求,并将请求分发给其他两个服务。
第二个服务,叫“攻击单元A”,负责处理一部分请求。
第三个服务,叫“攻击单元B”,负责处理另一部分请求。
这三个服务之间通过 HTTP 协议进行通信。指挥中心接收到请求后,会根据一定的规则,将请求转发给攻击单元A或者攻击单元B。攻击单元接收到请求后,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,然后将结果返回给指挥中心。指挥中心再将结果汇总后返回给客户端。
写 Python 代码的过程就不细说了,反正就是一些简单的 HTTP 请求和响应处理。我用 Flask 搭建了 Web 服务,用 requests 库发送 HTTP 请求。代码写好后,我把它们分别打包成了 Docker 镜像,然后上传到了 Docker Hub。
镜像准备好后,就可以开始部署了。我在每台电脑上都安装了 Docker 和 Docker Compose,然后将 `*` 文件复制到每台电脑上。修改了一下配置文件,确保每台电脑上的服务都能正确地连接到其他电脑上的服务。
一切准备就绪,我运行了 `docker-compose up -d` 命令,启动了所有的服务。 刚开始启动的时候,出现了一些小问题,比如服务之间的网络连接不通,端口冲突之类的。不过这些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,通过查看 Docker 的日志,很快就找到了原因,然后修改了配置文件,重新启动了服务。
服务启动后,我写了一个简单的客户端程序,模拟客户端发送请求。客户端程序会随机选择一个服务发送请求,然后等待服务返回结果。
经过一番调试,终于让这个“环太平洋三胞胎”跑起来了。虽然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 Demo,但是它让我对分布式服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 实际运行的时候,我发现了一些问题。比如,由于这三台电脑的配置不高,当并发请求量比较大的时候,服务的响应速度会明显下降。由于网络不稳定,有时候会出现请求超时的情况。
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我可以考虑对服务进行优化,比如使用更高效的算法,或者增加缓存。也可以考虑使用更稳定的网络环境,或者使用负载均衡来分发请求。
这回实践让我收获了很多。我不仅学会了 Docker Compose 的使用,还对分布式服务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。虽然这个“环太平洋三胞胎”还很简陋,但是它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以后有机会,我还会尝试更复杂的分布式架构,比如 Kubernetes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