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聊聊《反贪风暴5》和豆瓣那点事儿
这些年,我看电影的心态变了不少。以前年轻气盛,总想从每部片子里看出点啥深刻道理,豆瓣评分更是奉为圭臬。现在嘛年纪上来了,工作也忙,有时候就想图个乐呵,或者说,就是想看看热闹,打发打发时间。
说起《反贪风暴5》,这片子出来的时候,我瞅了一眼豆瓣,好家伙,那分数,真有点“毁灭性”的意思,好像是5.0分来着?当时我就在想,这最终章,难道就这么收尾了?毕竟这系列也算是个挺长寿的IP了,比啥《窃听风云》、《拆弹专家》或者《寒战》都要久。我记得当时网上吵得也挺凶,有说“剧情全靠口述,一点逻辑都没有”,也有人说“特效和场面制作都比较精良”,还有铁杆粉丝觉得“这一部电影不能够错过”。
这让我想起几年前我生过一场大病,不是啥要命的,就是重感冒加上发烧,整个人蔫了好几天。那时候躺在床上,啥正经书也看不进去,稍微费点脑子的电影也觉得累。我就胡乱翻遥控器,看了一些平时自己绝对不会碰的“烂片”,就是那种剧情简单粗暴,逻辑也不用太讲究,突突突打打杀杀或者嘻嘻哈哈闹一阵的。你猜怎么着? 那几天,这些平时我嗤之以鼻的东西,反而给了我不少慰藉。不用动脑子,看着乐呵或者紧张一下,病痛好像都减轻了点。从那以后我就琢磨过来了,很多东西,存在即合理,不同的时候,人有不同的需求。
面对《反贪风暴5》那个豆瓣分,我反而没那么抵触了。我想着或许它就是那种特定情况下能看看的片子?毕竟是最终章,也算是有个情怀在了。有朋友是这系列的忠实观众,一路追下来的,跟我说虽然槽点多,但作为系列的完结,还是要去电影院支持一下。
后来我还是找来看了。怎么说,确实,剧情上有些地方就跟有些网友说的那样,有点赶,很多事情好像是角色用嘴说出来的,而不是演出细节让你自己体会。逻辑嘛确实不能太细究。 但是,你要说它一无是处,那也不客观。有些大场面,爆炸、追车,看着还是挺热闹的,有那种港片特有的劲儿。古天乐、张智霖这些老面孔在那里,多少还是有点亲切感的。
我当时就想,这可能就是现在的部分港片,它可能在剧情打磨上没那么完美了,但它在努力维持一些它擅长的东西,比如动作场面,比如那种快节奏的观感。豆瓣上的评分,有时候确实能反映一部分问题,但终究还是个人感受最重要。就像我那位朋友说的,他就是冲着这个系列的情怀去的,看完觉得值了,那就行了。
所以我的实践感受就是:
- 看片心态放平: 不是每部电影都得是传世经典,有时候爆米花电影也有它的价值。
- 豆瓣评分参考,不迷信: 别人的评价是别人的,自己想不想看,看了啥感受,还是得自己说了算。尤其是一些有特定情结的片子。
- 最终章的意义: 对于一个追了好多部的系列来说,哪怕一集不尽如人意,能看到一个结局,本身也算是一种“圆满”,尽管这圆满可能带着点遗憾。
我看完之后,又去翻了翻豆瓣,发现还是有像我一样,虽然觉得片子有很多不足,但也没全盘否定的人。这可能就是电影的魅力,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对我来说,这回看《反贪风暴5》的经历,也算是一次对“如何看待电影评分和个人喜好”的小小实践。至少,它让我又看了一场热闹的港式警匪片,也算没白花那点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