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想跟大家伙儿聊聊喝酒这事儿,尤其是那句老话“还请将军少饮酒”。你别说,这话现在听起来,真有那么点儿味道。我自个儿,年轻时候也挺能喝,觉得桌上没酒,那还能叫吃饭?气氛组嘛必须得到位。
当年我也是“愣头青”
记得刚工作那会儿,跟着单位里的老大哥们出去应酬。好家伙,那阵仗,白酒跟不要钱似的往上端。我,初出茅庐,也不懂啥叫“点到为止”,人家一劝,脸皮薄,加上自己也有点儿好胜心,端起来就干。结果?好几次都喝断片儿了,第二天头疼得像要炸开,啥事儿也干不了。那时候就觉得,这酒,真是个“双刃剑”,喝高兴了是真高兴,喝多了是真难受,还耽误事儿。
有一次印象特深。我们部门有个领导,人称“老海”,酒量那是相当惊人,而且特别喜欢劝酒,就跟那“许世友将军”似的,自己喝痛快了,也得让大伙儿都“到位”。那天谈成一个大项目,庆功宴上,老海是主角,端着杯子一个个地“慰问”。轮到我这儿,我已经喝了不少了,脸都红到脖子根了,想着意思意思就行。结果老海不乐意了,拍着我肩膀说:“小张,年轻人,这点酒算养鱼?干了!”
我当时脑子一热,想着不能在领导面前丢份儿,硬着头皮又干了一大杯。那滋味,现在回想起来都烧得慌。接下来的事儿,我就记得不太清楚了,只知道后来是同事把我架回去的。第二天醒来,胃里翻江倒海,感觉整个消化系统都在跟我抗议,口腔里也怪怪的,估计是轻微的黏膜炎犯了。躺在床上一整天,啥也没干成,还让家里人担心。
“将军”的“滑铁卢”
真正让我对“还请将军少饮酒”这句话有切身体会的,还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。那时候我已经工作好几年了,自己也能管住点儿嘴了。我们团队里有个技术大牛,姓李,我们都叫他“李将军”,因为他技术牛,平时也挺有气场,关键是,他也特别能喝,而且是那种“酒品见人品”的忠实拥护者,饭局上不把对方喝趴下,就觉得没尽兴。
有一次,公司来了个重要客户,点名要李将军作陪。那客户也是个能喝的主儿。俩“将军”碰到一块儿,那还能有从晚上七点开始,推杯换盏,白酒、红酒、啤酒轮番上阵。我当时也在场,看着那架势,心里直打鼓。我尝试着给李将军递了几次水,使了几个眼色,可他正在兴头上,哪儿顾得上这些。我就看着他一杯接一杯,脸越来越红,话也越来越多,但眼神开始有点儿飘了。
大概喝到十点多,客户那边也有点儿撑不住了,开始打哈哈。李将军,估计是想“宜将剩勇追穷寇”,又提议再来一轮。结果,话刚说完,他身子一晃,“咚”的一声,直接从椅子上滑下去了。我们赶紧扶起来,他已经人事不省了。客户也吓了一跳,场面一度非常尴尬。
后续的“实践过程”就更折腾了。我们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把李将军弄到车上,送他回家。路上他还吐了好几次,弄得车里一塌糊涂。到了他家,他爱人看着他那样子,眼圈都红了,埋怨的话也说不出口,就是叹气。那一晚上,我们几个陪着折腾到后半夜才算消停。我当时就想,这又是何苦?第二天听说,李将军因为急性酒精中毒,还去医院挂了水,缓了好几天才缓过来。那个重要的客户,虽然嘴上没说但后续的合作细节上,明显多了不少波折。
我的“少饮酒”实践录
从那以后,我对喝酒这事儿就更谨慎了。也不是说滴酒不沾,毕竟很多场合,酒是社交的一部分。但我给自己定了几个规矩:
- 绝不逞强:能喝多少是多少,不打肿脸充胖子。别人劝酒,能躲就躲,躲不了就明确说自己不能再喝了,态度要坚决。
- 以茶代酒:很多时候,举杯示意,喝的是情分,不是非得是酒。我会主动给自己倒上茶水,或者白开水。
- 关注他人:看到同伴喝多了,也会主动劝阻,或者帮忙挡一下。毕竟身体是自己的,喝坏了谁也替不了。
- 场合分明:纯粹为了开心、放松的聚会,少喝点助兴可以。但如果是工作场合,或者第二天有重要事情,那必须控制住。
现在回过头来看,“还请将军少饮酒”,不仅仅是对那些身居高位、责任重大的人说的,也是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说的。酒,小酌怡情,大饮伤身,更可能影响事业和家庭。咱都不是铁打的“将军”,身体这本钱,还是得好好爱惜。各位老铁,听我一句劝,能少喝就少喝点,健康比啥都重要,对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