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想跟大家唠唠咋挤时间过CFAK的。之前我备考跟打仗似的,天天抱着书啃到半夜,头发哗哗掉也没见效率高。直到上个月琢磨出一套日程计划法,直接省出俩小时刷剧时间!
撕张纸开始折腾
大清早六点半我就爬起来了,抓了张草稿纸对折两下。左边写“必须今天干完的玩意儿”:①背30个金融术语②搞懂量化模型③刷20道错题④查三篇论文。右边画了四栏表格:任务、完成情况、实际用时、备注。完事儿摸出手机打开番茄钟APP——这玩意儿比闹钟狠,25分钟一到就嗷嗷叫,想偷懒都没门儿。
黄金时间喂给硬骨头
七点半灌完咖啡发现状态贼拉好(后来才知这叫大脑清醒时段)。立马把最头疼的量化模型塞进这个档期。操作方法特简单:番茄钟一开就把手机扔沙发,抓着笔在纸上划拉公式。到点铃响就蹦起来伸懒腰,顺便在表格“实际用时”填个28分钟——超时?没事!备注栏补了句“第三步卡壳,明早再战”。九点前愣是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七成。
零碎时间玩拼图
通勤地铁上掏出错题本:专挑红色标签的题(这招从摘要5学来的)。车晃悠了15分钟,盯着三道期权定价题反复看。到站时突然开窍摸出手机,在电子待办清单补了条“中午订正错题步骤③”。下午开无聊例会时更绝:摸鱼在表格背面默写早上的金融术语,主管走过来就赶紧画两笔会议记录。
晚上算账补漏洞
八点瘫沙发上打开日程表:量化模型还差尾巴没搞完,论文压根没碰!直接抡红笔在表格打俩叉,但瞅了眼备注栏:“模型核心推导已完成,论文延后合理”(这句是学摘要8的秘书思维)。顺手把没搞定的挪到明天早七点的空格里,欠的债转眼变成明天的头等大事。
这么搞了十来天发现个神奇规律:每天实际完成量永远比计划少20%,但总用时从8小时缩到5小时。考前翻那本画满叉叉的破纸,密密麻麻全是战斗痕迹——关键你猜怎么着?原本要啃三个月的CFAK内容,硬是在这些红叉叉里给磨透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