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琢磨着把去年帮老家亲戚跑建档立卡的事儿整理出来,这东西听着就绕,搞明白挺简单。我刚开始也是一头雾水,光听见村里嚷嚷“建档立卡”,谁家评上了就能申请补助,可到底咋回事?没人能说明白。
跑断腿打听的头几天
我是真着急,三舅家房子都快塌了,他一个劲说评上建档立卡就有国家管。我先跑去村委会,村干部忙得脚朝天,甩给我一句:“去乡里扶贫办问!”又跑去乡政府大院,那走廊挤满了人,好不容易逮着个工作人员,人家就让我看墙上贴的文件,密密麻麻的小字儿,看得眼睛都花了。
我琢磨不能这么干等,回家干脆开了电脑搜,网页蹦出来一堆官方文件,写得那叫一个文绉绉,啥“精准识别”、“贫困对象”、“动态管理”,整得头昏脑涨。我开始抠字眼:“建”是“档”是“卡”又是
自己动手捋逻辑
我就找了个最笨的法子,把文件里那些绕弯子的话,用自己的土话翻译了一遍:
- 建: 这不就是“开始弄”吗?相当于给这事儿起个头。
- 档: 这不就是“材料袋”吗?户口本、收入证明、家里啥情况,全塞进去。
- 卡: 这不就是“小本本”或者“证明”吗?证明你进了这个帮扶名单。
这么一想,建档立卡的核心意思就浮出来了:政府要找出那些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或者人,挨家挨户摸底、登记、核实情况,给符合标准的家庭专门建立一份详细的档案材料,然后发个证明(卡)。这名字号,就算进了“重点帮扶名单”。
摸清背后的流程
搞懂了字面意思,我又去缠着乡里那位工作人员多问了几句,加上网上零星的信息拼凑,大概整明白了这事儿是怎么从头到尾操作一遍的:
- 第一步:村里大伙儿报名或者被推选。 谁家觉得困难,自己说,或者邻居觉得他家确实惨,也能提。
- 第二步:一大堆人来家里查。 村干部、乡干部、有时候还有第三方,呼一堆人上门,看你家房子漏不漏雨,锅里有没有肉,有几个人能打工赚钱,有病号没,娃娃上学咋样…问得那叫一个细!还得签字留证明。
- 第三步:村里张榜公布、大伙儿议论。 把你家情况贴在村头,谁觉得不实诚都可以提意见,有点像“公示”,村里人盯着。
- 第四步:县里敲定最终名单。 村里报上去,县里扶贫部门汇总,再筛一遍,拍板谁算贫困户。
- 第五步:建档案、发证(卡)。 名单定了,就给你家建个档案袋(档),把各种调查材料装进去,信息也录进电脑系统,然后给你个小本本或者卡证明身份(卡)。
- 第六步:帮扶措施跟上来。 看病报销多了?娃娃上学免学费?危房有人帮忙修?还是帮你找个活干?按档案里的实际情况定帮扶方案。
- 第七步:定期回访调整。 不是入了名单就万事大吉,隔段时间就有人来回访,你家脱贫了,过好了,可能就退出来;要是新出了啥变故,又能申请评估。
说到底就为解决一个事
费这么大劲,搞这么一套复杂的流程,最根本、最核心的目标就一个:国家要把有限的扶贫资源,精准地用到最需要的人头上!得确保是真困难,得确保帮扶是实打实帮到你点子上。把该帮的都捞上来,帮到位了再看着你上岸(脱贫),这整个过程就是建档立卡在背后使劲。
跑完这一大圈,磨破了嘴皮子,总算搞明白了。后来帮三舅把材料弄利索了,又天天去村支书那儿蹲点问消息。前阵子回去,看见他家那老房子终于开始翻新了,钱就是建档立卡给申请的危房改造补助。老头捏着那张小小的“扶贫卡”,手都是抖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