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跟朋友聊天,说到95公益周这玩意儿,我发现好多人都一脸懵。有人问:"公益周是什么玩意儿?"还有人问:"为啥要搞这个?有啥实际意义?"结果一问三不知。我心想既然大家这么好奇,那干脆自己动手弄个解析,从头到尾弄清楚,别再打马虎眼了。
先理清概念
我先从最基本的地方下手。什么叫95公益周?这名字听着高大上,就是九月五日到十一日那段时间,全国人民一起搞公益活动的时期。但问题是,为啥是九月五号?查了半天资料,原来是联合国定的什么国际慈善日,但我懒得管那些术语,只关心普通人能干
我翻箱倒柜找了半天,挖出以前的志愿记录本子。看,去年我就参与过社区打扫,结果邻居大妈还笑我:"你这是免费打工?"我记下这事儿,马上意识到第一个常见问题:公益周是不是瞎忙活,白费力气?得把这个整明白。
梳理常见疑问
我开始罗列朋友们常问的那些问题,用手机录了几个语音聊天。整理出来真不少:
- 问题1:公益活动有啥用?别光喊口号。我琢磨,得举个真实例子。去年疫情期间,我帮着小区送物资,居然救了隔壁大爷的命——他缺药差点出事。这说明公益直接帮到人。
- 问题2:我又没钱,咋参与?这个问题特多人问。我找志愿者群问了一圈,结果发现,捐时间也行。比如,我上周去街角做义务向导,根本不需要钱包,只要一双腿。
- 问题3:公益周为啥年年搞,过场儿?这就麻烦了,我自己也怀疑过。翻来覆去看历史数据,发现这玩意儿像过年一样,定期提醒大家互帮互助。去年我懒着没参与,结果年底小区出事故,大伙儿都没及时援手。
记录完这些,我真觉得问题堆成山了。干脆动手做个Excel表,一一对应分析意义。
实际体验找答案
光说不练假把式,我得亲身参与。前两天报名了公益周的主办方活动,一大早爬起来去市集帮忙分发宣传册。结果站那儿三小时,遇到几个大妈追着问:"你们这是赚啥钱?"我苦笑摇头——这就是典型误解。
最搞笑的是,我记笔记中途跑题。原来公益周不光做活动,还促进商家捐款匹配。比如,我上周买瓶水,商家就自动捐一分钱给山区。这不就是变相帮穷人吗?意义来了:唤醒善心,让平常小事变大爱。
忙活一整天回家,累成狗。但值了,因为看到那些问题被揭开。比如,公益周不是形式主义,它是让大家少点冷漠多点互助。
弄懂意义后反思
解析完了,我彻底明白意义了:说白了,公益周就是个大喇叭,喊着"你也能帮一把"。但为啥这么多人糊涂?想起去年底我辞职那会儿,工作没了,天天在家躺平。公益周来了?关我屁事。结果心态越来越糟,差点抑郁。
后来隔壁王叔拉我去修路,义务干一天,累死但爽快!回家突然开窍:参与公益不图回报,就图个心安和人情味儿。现在每年九月,我准时上街,再也不当局外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