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晚刷视频踩的坑
昨儿半夜睡不着刷短视频,突然蹦出个讲成语的博主,唾沫横飞说“雕虫小技本义是刻虫子”,我噌地从床上弹起来——这虫到底啥玩意儿?查现代汉语词典就写了句“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”,气得我直接合上词典摔枕头。
图书馆翻车记
大清早冲进图书馆,逮住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狂翻。找到“雕虫”词条只有俩字:“雕琢虫书”,旁边注解跟绕口令似的:“秦书八体之一”。我对着天花板翻白眼:这虫书难道是蚂蚁搬家摆的字?
- 《说文解字》里虫字配图是条盘着的蛇
- 《康熙字典》扯出“龙鳞有翼叫应龙”
- 《齐民要术》突然冒出句“蟥蛱者,菜青虫也”
眼瞅着要崩溃,突然在书架角落扒拉出本泛黄的《中国昆虫图谱》,啪嗒翻到北魏农书那页,手指头戳着行小字:“螟蛉桑虫,常指桑树上青灰色肉虫”。
菜市场意外收获
下午买菜看见卖桑叶的老农,顺嘴问了句:“您家桑叶窟窿眼儿是被啥咬的?”老头捏着条肉嘟嘟的青虫怼我眼前:“都是这贼娃子干的好事!”,阳光底下那虫扭得跟蛆似的。
回家路上突然琢磨明白:古人说的“雕虫”,八成是拿着刻刀跟这些米粒大的幼虫较劲。试着用刻刀在茭白上划拉虫形——刻了三分钟手抖得像帕金森,最细的刻刀都比虫腿粗两圈。
被北魏农书打脸
正得意,突然瞅见《齐民要术》夹缝里写着:“蟥蛱者,三日化蛾,七日产卵,啮桑三千”,后背唰地冒冷汗——这“小”虫七天能吃光三亩桑树!翻到现代农业手册才晓得,真tm是螟蛾家的小孩,我小时候还抓来当鱼饵使过。
昨晚拍的刻虫视频直接删了,谁能想到课本里“微不足道”的虫子,搁古代竟是让农民连夜举火把抓的狠角色?这波“小技”还真不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