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今天跟大家唠唠“而立之年”这个词儿。这词儿咱平时听得不少,电视里、书里,甚至有时候跟朋友聊天都能蹦出来。但我估摸着,不少人跟我之前一样,模模糊糊知道个大概,真要问具体是多大,可能还得顿一下。
就有点儿爱琢磨的劲儿。有一次,好像是听一个节目,嘉宾提了一嘴“某某人已届而立之年”,我当时脑子里就闪过一个念头:“诶?这‘而立之年’,到底是几岁来着?”好像有个印象是三十,但又不太确定,怕记错了闹笑话。
我的“考证”小过程
第一步:产生疑问与回忆
当时我就在想,这词儿肯定不是现代人瞎编的,八成是有啥典故。我隐约记得上学时候语文老师好像讲过,但具体细节早就还给老师了。心里就跟猫抓似的,特想搞明白。
第二步:动手查资料
回到家,我就没耽搁。现在方便,有电脑有网。我直接就打开搜索引擎,敲了“而立之年是多大”这几个字。 嚯,一下出来不少结果。我这人看东西喜欢多看几个,免得被单一信息给误导了。
我点开了几个看起来比较靠谱的链接,有百科类的,也有一些文化解读的文章。这一看,答案还挺一致的。
第三步:信息汇总与确认
综合了几个信息源,我发现它们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答案:“而立之年”通常指的就是三十岁。
而且这个说法大有来头,主要出自咱们的老祖宗孔子。在他的《论语·为政》篇里,有这么一句经典的话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看到这儿,我心里就踏实了。,原来是孔圣人说的“三十而立”!
我对“而立”的理解与感悟
搞明白了出处和具体岁数,我就开始琢磨这“而立”到底是个啥意思。
从字面上看,“立”就是站立、树立、确立的意思。那么“三十而立”,我理解就是人到了三十岁这个年纪,应该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了。具体来说:
- 思想上要能自立: 对世界、对人生有自己比较成熟的看法了,不再是人云亦云,能独立思考问题。
- 事业上要有所成: 不管是做啥工作,到了三十岁,应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,业务上能独当一面了,或者说至少有了明确的职业方向和基础。
- 经济上要能独立: 能够养活自己,甚至开始承担家庭的责任了,而不是还主要依赖父母。
- 品德上要能树立: 知道什么该做,什么不该做,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。
古时候的标准跟现在肯定不一样。那时候三十岁,可能孩子都好几个了,确实是家里的顶梁柱。现在社会发展快,很多人三十岁可能还在事业的爬坡期,或者刚成家,压力也不小。
但我觉着,孔子这话的精神内核还是有道理的。三十岁,确实是一个人从青年走向中年的重要转折点。告别了二十多岁的青涩和迷茫,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担当。
说起来,我自己也早过了而立之年了。回头看看,三十岁那会儿,确实是人生中一个挺关键的时期。工作上开始承担更重要的任务,生活上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责任。虽然当时可能没特别意识到“而立”这个概念,但潜意识里,那种要“立起来”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是有的。
这回“实践”下来,我对“而立之年”算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它不仅仅是一个年龄数字,更像是一个提醒,提醒我们到了某个阶段,应该达到某种成熟和自立的状态。简单说,就是三十岁,一个应该在学问、事业、品德等方面有所成就,能够自立于世的年纪。
以后再有人问我“而立之年是多大”,咱也能把这来龙去脉给说道说道了,哈哈!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也有点小启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