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这个《汉语给力大辞典》,那可真是折腾了我好一阵子,今天就跟大家伙儿好好唠唠我这实践过程。
就是觉得市面上那些个字典词典,用起来总有点不得劲儿。要么这个功能没有,要么那个词查不到,特别是有些网络新词,压根儿就没收录。有时候辅导孩子写作业,想查个字的出处或者某个词的多种用法,翻好几本都未必能满意。我就琢磨着,能不能自己捣鼓一个,把常用的、好用的都给它整合到一块儿,弄个真正“给力”的辞典出来。
第一步:立项与构思
说干就干。我就想,这个“给力大辞典”得包含啥?新华字典那是基础,必须得有;然后是现代汉语词典,查词义少不了;成语词典也得加上,平时说话写文章都能用得上;还有诗词,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这个也得弄进去,什么唐诗宋词元曲,都给它整上!我还想着,能不能把一些常用工具书,比如同义词反义词、歇后语、名人名言啥的也给它塞进去。目标就是,一部辞典在手,天下我有,哈哈!
第二步:搜集原始素材
这步可真是个体力活。我先是把自己家里有的纸质字典词典都翻了出来,一本本的看,琢磨它们的体例和收录范围。然后我就开始在网上搜罗电子版的资料。你别说,这玩意儿还真不好找,要么就是质量不行,错字连篇,要么就是格式乱七八糟。我花了好几天时间,下载了一堆东西,然后一个个筛选,去粗取精。有些古籍的影印本,我还得想办法 OCR 识别,然后再人工校对,那叫一个费劲。
主要下了这么几块功夫:
- 打基础阶段:
主要是把新华字典、现代汉语词典这些基础工具书的内容给电子化,或者找到相对靠谱的电子版。我重点关注了字头、拼音、部首、笔画、释义、例句这些核心信息。这个过程最枯燥,我得逐条核对,生怕弄错了哪个标点符号。特别是笔画顺序,我还专门找了几个版本的资料来相互印证,力求准确。
- 丰富内容阶段:
光有基础还不行,得“给力”嘛我就开始往里面塞成语词典,每个成语都尽量找到出处、释义、用法和近反义词。然后是诗词部分,我按照朝代、作者进行分类,每首诗词都配上原文、注解和赏析。这个过程中,我发现很多诗词的注解版本不一,我就选那种流传广、认可度高的。
- 特色功能琢磨:
我发现很多人查字的时候,对笔顺笔画特别头疼。行,加上!我就找了专门的笔顺数据,想办法整合进去。还有就是那些网络流行词,我也开辟了一块地方,与时俱进嘛当然这块更新得比较快,也最难做到全面。我还想着,能不能搞点趣味性的,比如简单的成语接龙提示,或者一些常见的灯谜、歇后语,增加点查阅的乐趣。
- 整理与编排:
所有资料都搜集得差不多了,就开始进行统一格式的整理。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框架,怎么分类,怎么索引。比如汉字部分,除了常规的拼音、部首查字法,我还琢磨着能不能按笔画数来快速定位。成语,就按首字拼音排序。诗词就按朝代和作者。力求让用户能最快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。这个阶段,我用电脑建了无数个文档,分门别类地存放,然后不断地合并、调整。
第三步:整合与测试
把这些零散的资料整合到一起,形成一个初步的“大辞典”雏形。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地复制、粘贴、修改格式。我用了一些文本编辑工具,写了一些简单的脚本来辅助处理,比如批量替换、自动编号啥的,不然纯手动那得累死。弄得差不多之后,我就开始自己试用,模拟各种查询场景,看看有没有bug,有没有不顺手的地方。比如,我查一个生僻字,看能不能出来;我搜一个成语,看释义准不准确;我找一首诗,看作者对不对得上。
第四步:完善与发布(这里的发布主要是指自我完成)
测试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,比如有些字词释义不够清晰,有些排版不太美观,有些内容还有缺失。然后就是不断地修改、补充、完善。这个阶段反反复复,挺磨人的。比如说,我发现有些网络词的解释,过一段时间就有点不合时宜了,还得更新。有些诗词的赏析,感觉太主观,我就去找更客观的材料替换。
捣鼓出来的这个《汉语给力大辞典》,虽然不敢说比市面上那些专业的强多少,但起码是我自己一点一滴弄出来的,包含了新华字典、汉语词典、成语词典、诗词大全,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小工具,总字数估摸着也得有个几千万。用着顺手,心里也踏实。
整个过程下来,前前后后花了大半年的业余时间,周末、晚上下班回家,一有空就琢磨这个。虽然累,但是看到成果的时候,那成就感是满满的。我自己用着是真方便。查个字,搜个成语,或者想找句诗,基本上都能满足。分享出来,也是希望大家能感受到这种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的乐趣,哈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