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儿个,跟大家伙唠唠我这套“劫后余生4.0”到底是个啥玩意儿。折腾了这么些年,总算是把这摊子事儿给拾掇利索了,现在心里头,那叫一个踏实。
说起来这事儿就话长了。想当年,那还是好几年前,我那台用了好些年的破电脑,一点征兆没有,“咔嚓”一下就黑屏了。再开机,硬盘跟拉风箱似的,吱嘎作响,然后就彻底歇菜。我当时脑子“嗡”一下就大了,里头存了我从小到大所有的照片、写了好几年的乱七八糟的文档、还有自己瞎鼓捣的一些小程序代码,全完了!那感觉,真跟天塌了似的,眼前一黑,啥念想都没了。到处托人找高手修,都说磁头坏了,数据凶多吉少,就算能恢复点儿,那价格也够我买好几台新电脑了。也就从几个旧U盘、犄角旮旯的邮件附件里抢救回来一丁点儿,惨不忍睹。这就是我的“劫后余生1.0”,压根儿谈不上啥系统,纯粹就是个血淋淋的教训。
吃了这么大个哑巴亏,我寻思着不行,这数据备份可太重要了。痛定思痛,买了块移动硬盘,想着手动拷呗。一开始还挺积极,每天下班前都记得拖一遍。可这新鲜劲儿一过,工作一忙,或者有时候犯懒,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。结果?好巧不巧,有回家里小侄子来玩,拿着我那移动硬盘一通乱点,给格式化了!虽然那阵子没存啥特别要命的新东西,但也把我吓出一身白毛汗。得,我那“劫后余生2.0”,也算壮烈牺牲了。
这下我可真是给整毛了,接二连三地出状况,这谁受得了!不能再这么稀里糊涂下去了。我开始正儿八经研究怎么搞自动备份。弄了台淘汰下来的旧电脑,装了个开源的NAS软件,勉强算是搭了个家庭存储服务器。把最重要的那些文件夹设置成定时同步。你别说,还真管用了挺长时间。这就是我的“劫后余生3.0”,总算让我消停了一阵子。
可这3.0,用着用着也发现不少毛病。那旧电脑性能不行,同步起来慢得要死,有时候半夜同步失败了,我也不知道。而且我转念一想,这玩意儿还是放家里,万一哪天家里遭了贼,或者更倒霉点儿,着了火、漏了水啥的,这数据不还是一锅端?前阵子,刚好在网上瞅见个新闻,说是有个哥们家里意外失火,啥都没了,包括他存了好几年的宝贝数据。我这一琢磨,后背直发凉,不行,我的这些心血可不能再这么悬着了。必须得整个万无一失的方案!于是我的“劫后余生4.0”计划,正式启动!
我是这么一步步搞的:
- 第一步,痛下决心,升级硬家伙。 我一咬牙一跺脚,直接上了个正经牌子的NAS,双盘位的那种。俩硬盘插进去,直接给它设置成RAID 1镜像模式。这玩意儿一个盘要是挂了,另一个盘里数据原封不动,安全系数高多了。别看这NAS听着挺高级,设置起来比我想的简单。我自个儿捧着说明书啃了半天,对着网页界面点点点,硬盘插进去,初始化一下,选好RAID模式,没多大会儿就齐活儿了。
- 第二步,本地备份策略重新捋顺。 我把家里几台电脑的数据,仔细分了分类。那些最重要的文档、这些年攒下的照片、还有我的宝贝代码,统统设置成每天凌晨自动增量备份到NAS上。用的就是NAS系统里自带的那个备份套件,设好哪个文件夹备份到哪儿,啥时候开始备份,然后就不用管它了,它自个儿每天吭哧吭哧干活,省心!
- 第三步,也是我这4.0方案的重中之重——搞异地备份! 光放家里,我还是睡不踏实。我就琢磨着,必须得弄个远走高飞的备份。考察了好几家云存储服务,挑了个价格合适、空间也还算够用的。然后把NAS上那些最最核心、丢了就得撞墙的数据,先用加密软件打个包,设个复杂点的密码,然后再定期给它同步到云端服务器上。这个过程稍微折腾了我几天,主要是研究那个云存储的客户端怎么跟我的NAS联动起来,还有就是那个加密压缩的参数怎么设才放心。我先是手动传了几次,确保流程没问题,然后自己瞎琢磨,写了个特简单的小脚本,让NAS到点儿了就自动执行加密上传任务。
- 第四步,定期检查和恢复演练,这活儿不能省。 你以为备份完了就万事大吉了?那可不行。我还给自己立了个规矩,每个月雷打不动检查一次备份日志,瞅瞅有没有报错的。每隔两三个月,就从NAS和云端随机挑几个不太大的文件,真刀真枪地恢复一下,试试看到底能不能把数据完整无缺地弄回来。这步看着麻烦,但真到出事儿的时候,你要是抓瞎了,那哭都没地方哭去。
就这么一步步折腾下来,前后也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,我这个“劫后余生4.0”系统总算是基本搭建完成了。我的数据有本地NAS的RAID 1做第一层保护,有从各个电脑到NAS的自动增量备份做第二层,还有NAS到云存储的加密异地备份做第三层。心里那块悬了好几年的大石头,总算是稳稳当当落地了。虽然平时也得偶尔瞅一眼,维护维护,但比起当年数据全丢那种抓心挠肝、捶胸顿足的感觉,这点折腾算得了啥呀!真是应了那句老话,吃一堑,长一智。这心里头的踏实感,可都是当年的血泪教训换来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