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儿个起早改稿子,瞅着窗外雾蒙蒙的江面,脑子里突然蹦出那句“江畔何人初见月?”哎哟这诗老熟了,可张嘴就想问:谁写的来着?是李白?杜甫?白居易?一时半会真叫不准,跟鱼刺卡嗓子眼似的,硌得难受。
第一站:瞎翻书撞南墙
我这人认死理儿,立马拉开书架开始刨。先翻《唐诗三百首》,瞪大眼珠子一行行扫过去,李白、杜甫、王维……来来回回筛了三遍,愣是没找着这句!邪门了琢磨着自己记岔了?又抱出厚厚的《全唐诗》索引,按“江”字头哗查,眼都瞅花了,那“江畔何人初见月”就像蒸发了似的,影儿都没有。气得我直挠头,一屁股坐地上——这诗难不成是梦里编的?
第二站:茶馆偶遇老故事
下午心不在焉,溜达到江边茶馆解闷。隔壁桌一老哥正唾沫横飞讲扬州古城的段子,突然听他拍桌子:“那张若虚可就凭一首《春江花月夜》,孤篇压过全唐呐!”我耳朵嗖地支棱起来了!赶紧凑过去递根烟:“老哥您刚说谁?张…若虚?”老头儿嘬了口烟乐了:“对喽!就这个冷门诗人!他那首诗头一句可不就是'春江潮水连海平'么!”说着还摇头晃脑背了两句“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”——破案了!
第三站:刨根问底挖孤篇
回家鞋都来不及换,扑到电脑前一顿噼里啪。搜“张若虚+春江花月夜”,好家伙!资料少得可怜!《全唐诗》里这人就留下两首诗,生平更是迷得很,连生卒年都是个“大约”。再往下扒拉,发现这诗在北宋就散佚了,明朝才被个叫李攀龙的从故纸堆里扒拉出来。越看越惊心——整整三百年!要不是有人翻旧书抖出这篇宝贝,今天谁还记得张若虚的名字?简直像在古玩市场捡了个蒙尘的官窑瓷!
- 挖到关键料:诗里那句“皎皎空中孤月轮”压根儿不是写景,专家说暗指这诗人自己——跟那月亮似的,亮堂过,可就是没人看得见!
- 惊掉下巴:这诗当年居然是首“宫廷口水歌”?后来说丢就丢,要不是明朝人捞回来,早化成灰了!
结案:石头落了地
合上电脑长舒一口气,心里那根刺总算拔了。谁能想到?“江畔何人初见月”背后猫着个差点被历史吃了的倒霉诗人。张若虚这老哥,一辈子就火这么一首,还差点被埋进坟里。现在念叨这句诗,突然觉得字字都在抖灰——冷清一千多年了,如今还在课本里发光!这趟折腾值了,比喝冰啤酒还痛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