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刷手机看到个成语叫明察秋毫,我就琢磨了,这秋毫到底指啥?是秋天的大米粒?还是树上掉的小果子?越想越糊涂,干脆自己动手查个明白。
第一步:先搞懂字面意思
我找了个放大镜,真跑去院子里的草堆边上蹲着了。寻思着秋天嘛找点小玩意儿看看。结果拨拉半天老树叶,净是些灰扑扑的干虫子壳,要么就是碎草屑子,跟我想象的“毫”差老远。心里有点泄气,这“秋毫”也太难找了!
第二步:翻书查老底
放大镜不好使,我就滚回去翻书。家里那本快散架的成语词典总算派上用场。查到“秋毫”词条一看,嚯,原来压根不是吃的!书上白纸黑字写着:秋毫,指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来的细绒毛。 好家伙,原来是指这个!我又特意扒拉出那本积灰的《孟子》,翻到那句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”,对着注释比划了半天,确定就是指鸟毛兽毛尖尖上那一丁点儿。
第三步:亲自上手验货
光看书本死物不够直观。正好邻居家养了兔子,我舔着脸去问人家要了点刚褪下来的细绒毛,又揪了点儿自家猫胳肢窝的新毛(趁它睡觉偷摸的)。拿回来铺在白纸上,捏起一根对着光使劲瞅。
- 兔子绒毛:细得跟烟灰似的,稍微吹口气就在纸上打旋儿。
- 猫毛尖尖:凑到眼前死死盯着,末梢真是半透明的,油亮亮的一小点。
用缝衣针小心翼翼拨弄那毛尖尖,这才咂摸出点滋味——这玩意儿要是不瞪圆了眼仔细看,真是瞅都瞅不见。难怪古人拿它比喻观察力厉害!
弄明白了
折腾这一大圈,算是彻底搞清爽了。“秋毫”根本不是什么谷物果子,就是秋天动物换季时长出来的、细得不能再细的新绒毛。下次谁再说谁“明察秋毫”,我脑子里立马就能蹦出那根对着光、半透明、细得让人眼发酸的毛尖尖来。这下好了,心里那点疙瘩终于捋顺了,舒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