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早身份证原来用这个做的,古人身份凭证的制作材料是什么

翻出那堆旧书,我决定自己动手试试

昨天半夜刷手机,突然看见个问题:古代人没塑料,拿啥当身份证?我脑子里直接蹦出俩字——竹片!毕竟电视里都是这么演的嘛结果顺手一查,好家伙,竹简居然是奢侈品,老百姓哪用得起。

心里惦记这事儿,今天一大早就冲去市图书馆翻资料。地方志那排书架灰积得老厚,我蹲地上翻了快两小时,膝盖都麻了。在一本发黄的《户籍制度考》里抠出句话:普通人家常用木牍。回家路上特意绕去菜市场捡了几块切肉的砧板边角料,厚实得像砖头。

第一次试刻就翻车

摸出工具箱里的刻刀,刚使劲儿往木头上划拉两下——"啪嗒"!刀尖直接崩飞了。邻居在阳台晒衣服,被我吓得衣架掉一地。灰溜溜跑去五金店买最便宜的铁签子,老板娘还笑话我:"小伙子要学打铁?"

烤龟甲差点酿成火灾

后来查到商朝人用龟甲占卜,我琢磨着这玩意儿刻字算不算身份证明?脑子一热奔花鸟市场买了两块巴掌大的养殖龟壳。晚上架煤气灶上烤,满屋子都是焦臭味,差点触发烟雾报警器。老婆冲进来一脚踹翻平底锅,龟甲"哐当"砸进洗菜池裂成三瓣。

  • 竹简试刻:废了三根烧烤竹签,刻出的字像蚯蚓爬
  • 铜片篆刻:偷用儿子美术课的超轻黏土压模具,烧完变形像烤糊的饼干
  • 骨牌钻孔:捡的牛骨太硬,手钻冒火星子也没打穿

最邪门是查到秦朝的"传信",说是丝绸写的通行证。翻出媳妇报废的真丝围巾,沾墨汁立刻晕成水墨画,写完拎起来一看,名字地址全糊成团黑疙瘩。气得她追着我捶:"八百块的围巾!"

在垃圾桶找到灵感

瘫沙发上生闷气时,瞄见儿子扔的旺旺雪饼包装袋。突然想起明代的纸质"路引",抄起饼干纸用毛笔写"张老三,沧州人氏",粗纤维纸还真吃墨。又试着泡水里半小时,字迹虽然发晕但没消失。难怪古驿站的背包里塞满油纸伞——防水才是王道!

晚上翻着七零八落的"实验品"突然笑出声:这堆破竹烂木要真是古代身份证,衙门光补办证就得累死。突然理解为什么古装剧里动不动就掏腰牌——铁疙瘩摔不烂!

实践完最深的感触:古代当个良民真费劲,光证明"我是我"就得背二斤木板出门。想起去年疫情丢了身份证,被拦在小区外冻得哆嗦的惨样。摸着冰凉的小铁片感慨:这张带芯片的塑料卡,真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