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就想跟大家伙儿聊聊这个新浪聊天室。这玩意儿,估计不少老网虫都还有点印象?我这几天闲着没事,就琢磨着回顾一下当年的经典,也算是一种特别的“实践”了。
我的“实践”过程是这样的:
我是想找找看,现在这新浪聊天室还在不在,能不能进去瞅瞅。我就直接在搜索引擎上敲了“新浪聊天室”几个字。结果?你猜怎么着?压根儿就找不着了! 就是说,你想再体验一把当年的感觉,门儿都没有。
不死心,我就到处翻资料,想搞清楚这聊天室到底啥时候没的。这一查才知道,原来那个我们记忆中的新浪聊天室,大概在2009年左右就正式跟大伙儿说拜拜了。时间过得可真快。
后来我又搜到个叫“新浪SHOW聊天室”的,一开始我还以为是换了个马甲又回来了。就下载下来瞅了瞅。进去一看,嚯,跟我印象里的那个老聊天室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了。这个新浪SHOW,感觉更像是现在流行的那种视频互动、直播打赏的平台,又是唱歌跳舞,又是财经讲座的,功能倒是挺多,花里胡哨的。
可我记忆里的新浪聊天室,那可纯粹多了。就是一个个房间,大家在里面打字聊天。那时候网速也慢,大部分人都是拨号上网,能有个地方纯文字吹牛打屁,已经觉得很高级了。我记得当时特别火,各种主题的房间都有,什么“同城有约”、“上海人家”、“三十夜话”之类的,名字起得都挺有意思。
我的“实践”重点就转到回忆上了。我努力回想当年是怎么用那玩意儿的:
- 第一步:注册登录。那时候注册个号还挺简单的,不像现在这么麻烦,填个用户名密码,邮箱验证一下,嗖嗖的就搞定了。
- 第二步:选择大区和房间。进去之后,会看到很多大区,比如华东区、华北区什么的,然后再选具体的城市或者主题房间。我一般就随便点,看哪个房间名顺眼就进哪个。
- 第三步:潜水或者发言。刚进去的时候,一般都先不说话,看看大家都在聊那时候屏幕刷得飞快,信息量特大。有时候看到有意思的话题,就插几句嘴。大部分时间我都是个“潜水员”,默默窥屏。
- 第四步:私聊。要是看到哪个网友发言特别有意思,或者头像(那时候很多都是系统默认的简单头像)看着顺眼,还可以点TA的名字,选择“私聊”,开个小窗单独聊。这算是当年最早的“勾搭”方式了,哈哈。
- 第五步:换马甲。有时候在一个房间待腻了,或者想换个身份发言,就退出再换个昵称进去。当年起网名也是个技术活,得响亮,得有特色。
我还记得,那会儿聊天室里各种“黑话”和表情符号也挺流行的,比如“GG”(哥哥)、“MM”(妹妹)、“886”(拜拜了)、“^_^”(微笑)、“T_T”(哭泣)之类的。大家就靠这些简单的符号表达情绪,也挺乐呵的。
这回对“新浪聊天室”的“实践”,更多的是一次回忆之旅。虽然实体已经不在了,但它在我这个老网虫的记忆里,还是留下了挺深刻的印记。那时候的网络环境简单,人也相对单纯,聊天的乐趣跟现在刷短视频、玩复杂网游的感觉完全不一样。
这回“实践”让我发现,很多东西消失了就是真的消失了,想找也找不回来。能回忆一下当年的青葱岁月,也算是一种收获。毕竟那也是我们逝去的青春。